星期日, 六月 03, 2007

问题"mama" - 后现代黑灯舞


我承认,我是被海报上的花裤衩吸引才去看的XD

上周无意中在地铁免费派送的《趣街》周刊上看到介绍苏州河沿岸的新兴艺术场馆,为首的就是“苏河艺术”,而其中有着上面这张养眼海报的一则现代舞演出信息深深吸引了我。由于我现在双休日上司考辅导班的地方就在“苏河艺术”附近的乌镇路,而演出当天(6月3日,就是今天)我是6点下课,演出7点开始,时间刚刚好。

吃完晚饭,嘴里还残留着红烧牛肉饭的余味,我沿着苏州河信步而来。破落的房屋、逼仄的街道和石桥,活脱就是娄烨《苏州河》里的场景。在穿过一片遍布垃圾和大小便的街区后,远远看到这座楼顶有着硕大“苏河艺术”招牌的旧式建筑,转过两栋楼就到了。进了楼门却只见5、6楼“苏河餐厅”的龙虾餐海报,上到2楼看见这个演出的海报才知道在4楼。4楼的入口处人头攒动,买票入场的人真不少,还有一位法国女士带着她的两个女儿来看。门票50块带一杯饮料,还算可以接受。

入得场来,是一个不大的舞蹈排练场,有三面被摆上了座椅,来得晚的没有座位就席地而坐。观众大概有四五十人,其中有不少老外,大部分是年轻的时尚男女,居然还看到几位大叔和老阿姨=_=b演出开始前主持人介绍说舞者一个是囡囡,一个是nunu(兼编导),这是她们的第二次演出。然后空调关闭,灯也黑了,只听得两个人的脚步声走到不同的位置停下。灯光逐渐亮起,果然看到了预想中的花裤衩^o^不过两位女舞者的扮相只能用邋遢来形容,蓬头垢面,半截睡衣下露出内衣,腿上系着黑色吊袜带和一根红绳,别说色情了,连一点美感也没有。

整个表演还算精彩,两位演员满场来回跑动,不停的跳跃、爬行,时而呻吟或呐喊,其中有两次还打开了临河的窗子。我对现代舞一向理解力比较差,觉得很多肢体语言的表现都是似是而非的,只能从舞蹈的题目和解说文字上,隐约感觉到和女性在经历挣扎和阵痛的生育过程后蜕变成母亲的角色有关。灯光和音响的配合非常完美,完全和两位舞者的演出融为一体,令人赞叹。

40多分钟的演出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演出前主持人(上图靠着柱子的那个老外)要求大家关掉手机,拍照不要用闪光灯,但还是有一次手机铃响起,以及十数次的闪光灯闪烁,好在演员没有受到影响。稍事休息后,囡囡(图中坐着的左一)、nunu(中间)以及担任翻译的外籍华裔男子(右一)出来和大家交流。经介绍两位舞者都是25岁,囡囡从小学舞蹈却没能上艺术院校,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没找工作,继续追逐自己的舞蹈梦想;而nunu则是科班出身,经验比较丰富,两人虽然背景不同,但演出的配合非常默契。有几位观众谈了他们的感受,并问到了演出中的红色道具、米和窗户的作用,二人一一作了解答,但也是感性的成分居多,而没有具体确切的答案,本来这种现代舞就是可以让人做出各种解读的。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成英语后的准确性和内容都大大缩水,到我走的时候还没有老外发言。

这是我第一次看现代舞,而且还是这么近的距离(据nunu介绍说在北京的演出是在剧场里),是一次很愉快的体验,今后有机会还会再来看演出的。用手机拍了一段极其模糊的视频放在上面,给大家做个参考,真正的感受还是要去现场看才能体会到。

转作品简述

作品名称: 问题"mama"
编导: nunu
作品长度: 45分钟
演员: 刘亚囡,nunu
作曲: thomas lee pettersen

“ma”是一个国际性发音,似乎也是一个美丽的误解,正如在这个世上的每一个婴儿,当他们的口腔第一次发出“ma”的时候,对于他们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安慰。但这并不代表婴儿们已知对于母亲的称呼,也许是来源于某种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冲动,或是身体发力的出处之一。

Question “mama”不是一个关于妈妈的演出,也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发音的故事,在这里,“ma”是对于身体所设定的一个声音需求,一种限制,一个起跑点; 不是去用嗓子,和语音,而是通过肢体去实验,探测和释放这个来源与本能的声音所带来的更多情感。

附:苏河艺术官方网站

2 条评论:

Francois Lui 说...

对黑灯舞的兴趣大过后现代

rounder 说...

嘿嘿,me to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