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pot在国内的间歇性抽风终于让我忍无可忍,只得再次搬家,至今已经用了快2个月,感觉不错。一直懒得用代理登陆这里发搬家公告,熟识我的朋友应该也都知道我的新博客了。趁着今天能登陆,就公告一下新博客地址,也算正式告别blogspot。
我新博客的地址是http://www.mtime.com/my/rounder/,欢迎各位新朋旧友前来捧场!
星期二, 十月 23, 2007
星期二, 七月 03, 2007
永远的牯岭街少年

杨德昌去了,虽然没有看过他全部的8部作品,但最早接触的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带给我难以磨灭的震撼感觉,甚至篡改了我的童年记忆,仿佛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早在看到这部影片之前的数年,我就被当时在卫视中文台反复播放的这首牯岭街少年合唱团演唱的"WHY"所深深吸引:
share your files at box.net
尤其记得的是黑白MV中梳着锃亮分头的小男孩努力拉下麦克风忘情演唱,伴着几个孩子奔跑嬉戏的温馨的画面。几年后的1996年,在一个和片中同样的闷热夏季,在等待大学毕业的无聊时光中找来这部片名如雷贯耳的上下两卷录像带。同样是这个合唱团的小男孩却变成了一个暴戾的狠角色,让人大跌眼镜。本以为4小时的片长会闷坏了我,可结果却是目不转睛地一口气看完,之后完全被震撼了,第二天赶在还之前又看了一遍,从此本片就取代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我心中的最佳青春物语,因为它更残酷、更写实。

从那之后至今的十年多时间再也没看过本片,很多细节都淡忘了。惟愿能早日看到本片的DVD乃至蓝光影碟面世,以做永久的纪念。如果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本片,则更是今生无憾了。
仅以此文怀念逝去的杨德昌导演。
附:关于牯岭街少年合唱团和影片的渊源
"WHY"MP3下载:

share your files at box.net
星期四, 六月 07, 2007
一不留神变成了我的日本电影节……
星期二, 五月 15, 2007
饱食之仆
进公司一个月了,今天下午才举行新办公室的落成典礼,统一集团、美国星巴克以及中方合作公司的领导和厂商代表来了一大票人,我有事外出公干,躲过了喧闹的场面。回来时宾客刚刚散去,正好赶上和公司同仁们分享美味的点心和冰激淋。

揭下盖头的公司招牌

和我们同属统一流通次集团的兄弟公司、刚刚在上海来福士开出大陆第一家店的Cold Stone酷圣石冰激淋带了好多货来捧场,看起来普通的双色球里面包含了果仁、曲奇饼干等多种配料,份量十足。我们主管号召大家尽量吃以免剩下,我就连吃了两大杯^_^

五款不同的特色小点,和草莓、桔子、核桃等水果融合在一起,风味颇佳。左边是外出回公司时在楼下星巴克门店免费随行的新产品香蕉可可碎片星冰乐。
这些东西全部下肚之后,小腹立刻鼓了起来,感觉晚饭都不用吃了,充分体会到在餐饮企业工作的好处。官场有所谓“高薪养廉”,而在统一星巴克提倡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中,三不五时地总能满足员工的口腹之欲,也不失为提升工作动力的一大法宝,值得借鉴和推广,哈哈
注:本篇博文标题来自2004年播出的日本电视动画《攻壳机动队 S.A.C. 2nd GIG》第2集的名称「飽食の僕」,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集。我当时的评论看这里(第5个)
星期二, 四月 24, 2007
Starbucking – Dare to Dream
有句话说:“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起初这句话更多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装B的小资情调,而34岁的美国青年Winter却身体力行地把它化为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1997年夏日的一天,已是常客的Winter枯坐在自己家乡德州Plano的一家星巴克,每周六七十个小时为网上商品制作订购单的工作使得他筋疲力尽之余感到非常沮丧,到底生活的意义何在?就在此时,Winter萌生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 – 造访世界上每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就这样,Winter开着车踏上了他的星巴克之旅。靠着不时做些电脑程序员的短工、出售收藏的两万本漫画以及支持者的捐助,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Winter的追梦过程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年之久。根据Winter的网站上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到今天(美国时间2007年4月23日),Winter已经拜访了6520家(占北美店总数92.5%)北美和432家国际星巴克咖啡店(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墨西哥、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区,可惜Winter的待访名单上遗漏了中国大陆这个有数百家星巴克的巨大市场)。在他造访的每家星巴克,Winter最少要喝掉4盎司的咖啡,最高纪录一天造访了29家店。而在前往一家家星巴克的间隙,Winter只能在方向盘后面打盹,连汽车旅馆也不住。
那么距Winter实现他的宏愿还有多久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星巴克咖啡店超过1万2千家,仅2006年就有2200家新店开张,美国的开店速度是平均每天2.8家,最多时一天开出了15家店,这还不包括那些在机场、书店的特许售卖点。“我被越抛越远了”,Winter感叹说,“我不觉得我能实现我的愿望”。

Winter的事迹被大量报纸杂志和电台报道,甚至他还上了《早安美国》节目和CNN。对于Winter的疯狂行径,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是典型的偏执狂患者,也有人表示理解,而Winter自己对此的解释是“我只是想做些与众不同的事”。2004年夏天,同样30出头的Bill Tangeman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关于Winter的报道后,决定为他拍一部纪录片,这就是后来的《Starbucking》。在接下来的3年里Tangeman的摄制组跟随Winter走遍了美国十几个州的上百个城市以及一些国外城市的星巴克,采访了众多认识和不认识Winter的人,试图为Winter的行为找到答案。

4月24日,一区将发行《Starbucking》的DVD,上图为章节菜单(原始底色应为咖啡色而不是蓝色)。

My own Starbucking:
2000年7月,在我从悉尼经过两年留学回国前夕,澳洲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在悉尼市中心开张,而我对这个陌生的品牌一无所知。
7月下旬我来到香港停留了一个星期,然后从上海入境。2000年5月进驻香港、3月打进上海市场的星巴克我都无缘得见,朋友约我在上海黄陂北路的一家真锅咖啡店见面,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连锁咖啡店。
2001年10月,我来到上海工作,仍然没有接触到星巴克。
2003年5月,工作单位搬到了南京西路附近。因为离两家星巴克很近,此后就成了那里的常客。
同一年,因为工作关系从星巴克公司接收了大量为诉讼准备的证据资料,使我对星巴克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和GF在上海繁华商业区的众多星巴克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有一次分手也是在星巴克。此外,星巴克成了我司法考试期间的休息和复习场所,也是小韩回国后我第一次和她见面的地方。
2007年4月,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进入上海统一星巴克公司工作,从而有幸加入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人生充满了意外,低潮总会过去,谨以此文与正在追求梦想的各位共勉。
附:电影《Starbucking》官方网站
Winter为其星巴克之旅设立的网站
相关报道1,相关报道2
Starbucks中国官方网站
声明:本文是我综合资料翻译并写成,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Rest in peace in Cinema Paradiso, KavkaLu
昨晚难得早睡,今天上午如往常一样打开旧居论坛,不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老妖发的一则关于本坛的资深网友kavkalu去世的简短帖子,第一感觉自然是不信,难道是迟到的愚人节玩笑?可不会有人拿这种事开玩笑的,何况是老妖,再看到后面长长的悼念跟帖,才不得不信了。

和kavkalu素未谋面,但和他在论坛上有过一些交流。虽然不太喜欢他文字中的偏激,但看得出他是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电影的人,前两天还能看到他在论坛上充满激情地推荐电影。kavkalu的离去不得不使人感叹世事无常和生命的脆弱,送上《天堂影院》的主题音乐,希望他能够安息,他为本届上海电影节选出的片子也会加倍留意一下。
附:kavkalu博客1、博客2、博客3
kavkalu在旧居上的精华帖子
可能是kavkalu生前写下的最后一段评论文字(小韩代发)
星期日, 三月 04, 2007
斜风细雨‧元宵‧礼物
今天这个元宵节阴雨绵绵,上午顶风冒雨地出去,路见一乞妇在雨中横卧地上,虽然明知是博同情,心下还是有些不忍(不忍归不忍,钱我可是没给:P)。回来的路上,在一栋大厦的转角只见得雨丝都被大风吹得斜向里飘洒开去。正惊异时,忽听得背后的路人甲男对路人乙女吟了一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啊”,竟然颇为贴切=_=b 回到家鞋袜都湿透了,好在要买的东西都买到了,辛苦一趟也值了,下面展示一下战利品:



首先是给某专家迟到的生日礼物,日2双碟版《脑海中的橡皮擦》打口DVD(礼物已交给本人,图片补上)

其次是买给自己的,赶上元宵节也算是礼物吧:冲方丁科幻小说《壳中少女》三部曲《压缩》(第一章试读)、《燃烧》(部分书摘)和《排气》。故事的一句話簡介(转):某金毛loli控與某無口loli與某變態寵物控之間不可不說的三角關係……可以說是loli成長記, 也是一大群不幸之人的故事,其中有枪战、赌博、雏妓复仇,外加人兽XX……XD 由于背包不防水,虽然这几本书有塑料袋封着,第三卷《排气》还是有几页的边缘被雨水浸湿了,55555

GONZO本来宣布要把这一系列作品OVA动画化,但由于公司连续亏损而不得不终止开发,可惜了村田莲尔的人设,本来还很期待的。

最后是应景的晚饭,不是做广告,老家郑州的汤圆和水饺就是好啊就是好^_^

3年前的元宵节,我曾贴图请大家欣赏汤圆,现在借旧帖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星期六, 二月 24, 2007
充实的一天
今天是大年初六,早上刚坐火车回到上海,到家先打开电脑,把回老家期间拉下的电影电视剧统统下载。匆匆把行李整理完毕,已经10点半了,提上背包就冲出门。交了上网费、存好钱,飞奔到轻轨车站乘轻轨再换乘地铁到和平影都,从算赶上了11点15那场的IMAX版《博物馆奇妙夜》。

电影本身麻麻,配过音后Ben Stiller的搞笑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这次的IMAX版比例接近4:3,虽然IMAX巨幕得到了充分利用,也很清晰,但感觉还是不太习惯,还是喜欢看宽银幕。
看电影前后(从上午10点多到下午1点多)共给某酸打了四个电话,手机开着但无人接听,明显是开着震动档在睡懒觉,前一天还自称10点多就起床的好小宁在那里啊~~~在肯德基吃完午饭,距和朋友约好晚上的饭局还有4个多小时,又不想回家,正踌躇间,忽然由刚看的电影中的博物馆想到附近的上海美术馆正在举办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中国巡展 ,先去那里杀杀时间!

今天赶上假日免费,不过人不算太多。摄影作品全为黑白,感觉数量还是少了点,除了一组黑白反差强烈、有版画效果的树木照片外,其他的没有太多惊喜,一楼纪念品处照例有阿巴斯的诗集和厚厚的画册(看样子像是明信片集?)出售,不知道画册里收录的照片会不会更经典一些。
影像作品方面,有2个短篇录像装置作品,从天花板上投射到地面上反复播放,蛮有意思的。

录像装置作品《睡眠者》,由法国画廊和MK2共同出品,首次于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是阿巴斯首个录像装置作品,据说也是他首部未经剪辑的电影作品,表现一男一女在清晨睡眠过程中的平淡画面。片长:1小时34分

录像装置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2002年阿巴斯应戛纳电影节之邀与中国的陈凯歌、意大利的贝托鲁奇、德国的文德斯等著名的15位导演各自拍了一段10分钟的短片,阿巴斯的10分钟段落拍摄了一个婴儿10分钟“甜蜜的睡眠与梦想”。片长:10分钟。一个女孩子看完后边往外走边对同行的女伴说:这个小孩子老了十分钟,我们也老了十分钟:)


此外就是在观摩室里放映的阿巴斯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今天下午放映的是1989年的纪录片《家庭作业》。十几个座位坐得满满的,还有人或站立或席地而坐。


排片表,展览到2月28日结束,感兴趣的可以趁假期尽快去看。
从美术馆出来,时间还早,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看着面前人流如织的南京路,当即决定沿着南京西路走走逛逛,享受一下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走到鸿翔百货,想起楼上的无印良品还没去过,于是兴冲冲地上楼。转了一圈之后大失所望,不仅没有什么设计别致的产品,而且随便一件普普通通的东西,价格都贵得离谱,比如30多块钱的铅笔,400多块的挂钟,1000多块的写字台,同样的东西在宜家要便宜很多。转头看到一个老外提着个购物篮买得不亦乐乎,真是钱多人傻。

正想下楼,抬头看到楼上是大众书局,左右无事,正好转转。上楼在迎面的一排书里一眼看到几本纳博科夫除《洛莉塔》之外的小说,翻了一遍后挑中了《绝望》 ,虽然没看过法斯宾德改编的电影,但故事还蛮合我的口味的。

到了精安寺,不免到许久没去的炫动乐百动漫城看看。谁知门口的招牌早已拆下,竖了几块餐厅的介绍牌,一楼大厅空空荡荡,不复一年前刚开业时的风光景象。好在2楼的动漫周边店仍然红火,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日本人偶/手办的上海正版代理店HOBBYSTOCK,它的部分产品可以在这里看到。看完物美价廉的展品后口水直流,心里不禁发狠:“等我有了钱,哼哼……”

晚上朋友请我在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大渔铁板烧吃日本料理,150元任吃(他上次在这里吃饭被服务员泼了一身橙汁,老板为表歉意送了他几张餐券)。总体还可以,就是我们这桌的厨师放盐太多了,我们没说什么,不过另一边座位的老同志提意见了,哈哈。

吃饱喝足后到朋友家参观他刚买不久的次时代游戏机XBOX360,大屏幕液晶电视配上高清的游戏画面和强劲的音效果然爽快,玩赛车绝对刺激。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上面这款游戏,看身材火爆的美女在屏幕上晃来晃去,养眼啊~~~
回到家已经快10点了,洗完澡坐在电脑前回顾我的一天,如果天天都过得这样充实,人生将会多么美好……睡觉去了zzzZZZ

电影本身麻麻,配过音后Ben Stiller的搞笑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这次的IMAX版比例接近4:3,虽然IMAX巨幕得到了充分利用,也很清晰,但感觉还是不太习惯,还是喜欢看宽银幕。
看电影前后(从上午10点多到下午1点多)共给某酸打了四个电话,手机开着但无人接听,明显是开着震动档在睡懒觉,前一天还自称10点多就起床的好小宁在那里啊~~~在肯德基吃完午饭,距和朋友约好晚上的饭局还有4个多小时,又不想回家,正踌躇间,忽然由刚看的电影中的博物馆想到附近的上海美术馆正在举办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中国巡展 ,先去那里杀杀时间!

今天赶上假日免费,不过人不算太多。摄影作品全为黑白,感觉数量还是少了点,除了一组黑白反差强烈、有版画效果的树木照片外,其他的没有太多惊喜,一楼纪念品处照例有阿巴斯的诗集和厚厚的画册(看样子像是明信片集?)出售,不知道画册里收录的照片会不会更经典一些。
影像作品方面,有2个短篇录像装置作品,从天花板上投射到地面上反复播放,蛮有意思的。

录像装置作品《睡眠者》,由法国画廊和MK2共同出品,首次于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是阿巴斯首个录像装置作品,据说也是他首部未经剪辑的电影作品,表现一男一女在清晨睡眠过程中的平淡画面。片长:1小时34分

录像装置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2002年阿巴斯应戛纳电影节之邀与中国的陈凯歌、意大利的贝托鲁奇、德国的文德斯等著名的15位导演各自拍了一段10分钟的短片,阿巴斯的10分钟段落拍摄了一个婴儿10分钟“甜蜜的睡眠与梦想”。片长:10分钟。一个女孩子看完后边往外走边对同行的女伴说:这个小孩子老了十分钟,我们也老了十分钟:)


此外就是在观摩室里放映的阿巴斯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今天下午放映的是1989年的纪录片《家庭作业》。十几个座位坐得满满的,还有人或站立或席地而坐。


排片表,展览到2月28日结束,感兴趣的可以趁假期尽快去看。
从美术馆出来,时间还早,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看着面前人流如织的南京路,当即决定沿着南京西路走走逛逛,享受一下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走到鸿翔百货,想起楼上的无印良品还没去过,于是兴冲冲地上楼。转了一圈之后大失所望,不仅没有什么设计别致的产品,而且随便一件普普通通的东西,价格都贵得离谱,比如30多块钱的铅笔,400多块的挂钟,1000多块的写字台,同样的东西在宜家要便宜很多。转头看到一个老外提着个购物篮买得不亦乐乎,真是钱多人傻。

正想下楼,抬头看到楼上是大众书局,左右无事,正好转转。上楼在迎面的一排书里一眼看到几本纳博科夫除《洛莉塔》之外的小说,翻了一遍后挑中了《绝望》 ,虽然没看过法斯宾德改编的电影,但故事还蛮合我的口味的。

到了精安寺,不免到许久没去的炫动乐百动漫城看看。谁知门口的招牌早已拆下,竖了几块餐厅的介绍牌,一楼大厅空空荡荡,不复一年前刚开业时的风光景象。好在2楼的动漫周边店仍然红火,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日本人偶/手办的上海正版代理店HOBBYSTOCK,它的部分产品可以在这里看到。看完物美价廉的展品后口水直流,心里不禁发狠:“等我有了钱,哼哼……”

晚上朋友请我在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大渔铁板烧吃日本料理,150元任吃(他上次在这里吃饭被服务员泼了一身橙汁,老板为表歉意送了他几张餐券)。总体还可以,就是我们这桌的厨师放盐太多了,我们没说什么,不过另一边座位的老同志提意见了,哈哈。

吃饱喝足后到朋友家参观他刚买不久的次时代游戏机XBOX360,大屏幕液晶电视配上高清的游戏画面和强劲的音效果然爽快,玩赛车绝对刺激。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上面这款游戏,看身材火爆的美女在屏幕上晃来晃去,养眼啊~~~
回到家已经快10点了,洗完澡坐在电脑前回顾我的一天,如果天天都过得这样充实,人生将会多么美好……睡觉去了zzzZZZ
星期五, 九月 29, 2006
忆当年


看到NANA第24话中八公在超市里做煎饺促销的场面,不禁想起6年前在悉尼的超市里做过一模一样的part time job,当时的促销品除了煎饺外,还有炒面。每周连续3天,每天10个小时,大概要卖掉2箱。一天站下来,喊到嗓子沙哑,骨头都快散架了,虽然看到顾客们试吃后满意的拿起商品去付款还是蛮开心的,但实在是太累了,有些吃不消,做了3天就不做了,只赚到了可怜的90澳元。这也是我在澳洲留学时唯一的2次短命打工之一,另一次是帮IP电话公司在唐人街发传单,做了一下午连1/3都没发完,人家没要我,只象征性的给了20澳元。
如果不算离开澳洲时卖掉电脑、音响、电话的所得,还有2次捡到的钞票,我在澳洲的将近2年时间的收入就只有110澳元。回国前给亲友买的礼物刚好在这个范围内,于是我在把礼物送给他们时很自豪地说:“这是用我打工的钱买的!”而接受的人就会充满敬意地夸我真行,满足一下我小小的虚荣心……
星期二, 九月 19, 2006
功亏一篑
今天早上在影院看了9:05的早场X3,观众不到10人,本来进场时还想问一下工作人员会不会把字幕放完,结果看人这么少就没问。字幕起之后只有另一个男孩子和我留了下来,本来没抱希望,想后面的字幕有5、6分钟,如果2、3分钟后他掐断的话就算了,没想到一路放到字幕结束突然画面黑了,在听到一个女声说“morning”之后声音也没了,气得我!@#$%你不放也就罢了,竟然放到节骨眼上给断了。那个男孩和我找工作人员交涉,回答说放映师傅说后面没有了,而且全上海的拷贝都这样,我当即表示说有人在影城完整看完了,但这时下一场已开始检票放人,不可能再放了,我就离开了。那个男孩对工作人员说不知情的观众就罢了,但对我们来说没有看到完整的电影,而且中间有10分钟左右对焦不准,要求退票,工作人员让他留下电话说请示之后今晚答复他
回来后看了上面这个极其模糊的10秒画面,听出了X教授的声音,但不明白病人和护士是谁,搜到这个帖子才算明白了
btw,这个放映厅的放映机器可能有问题,我紧接着看的下一场《夜宴》也有5分钟失焦,但这场人多,放映比较大,后面有位阿姨大力拍放映室的窗户叫着“焦距!!”感觉又回到了录像厅时代:)
订阅:
博文 (Atom)